Skip to content

总工程师 42 岁移民从工人做起,活出精彩人生 - 观后感

Posted on:March 27, 2022 at 09:34 PM

Table of Contents

Open Table of Contents

源视频链接: 加拿大 移民 | 总工程师42岁移民从工人做起,活出精彩人生

本篇文章是看了这场访谈对话后的观后感,因为观看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启发和感悟,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没想清楚的问题,所以想借写这篇文章总结下感想,也一并把没想清楚的问题理清。

出走的萌芽

首先要谈的是为什么吕先生在公派出国学习时会感觉受到巨大的冲击,并逐渐坚定移民的想法。可以看到吕先生是 77 届的高考考生,这是中国高考制度部分恢复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微妙的时间段。

77 年是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时间,这一年为某个热点事件平反、以及支持邓小平复出的声音都十分高涨。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四人帮被打倒,但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也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政治主张,在政治和经济两大领域实行意识形态化的治理。

在这之后的 78 年,热点事件得以平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全国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同时邓小平成为国家实际领导人,开始主导一系列事情的拨乱反正以及提出改革开放。

在 78 年之前,养鸡种菜都被堪称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是要被割掉的。78 年的中国和世界彼此之间是陌生的,当美国家庭的电视普及率已经超过 70% 的时候,在一向“不苟言笑”的人民日报上,才第一次出现了与电视机有关的漫画。

这是一个过渡和动荡的时间段,中国正从到处都是革命和斗争走向改革开放、实事求是,开始尝试与世界接轨,彼时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大到“知道真相的话可能都没有追赶的勇气”。且在追赶的过程中,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改革第三年中央财政就出现了严重困难,国有企业让利也使国有经济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于是这三年间成长起来的一些工商户 - “螺丝大王”、“电器大王”开始被以投机倒把的罪名进行打击,一些外资也遇到了寒流。直到后来,经济建设的精灵又被从笼子里释放出来。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吕先生出国来到了加拿大交流学习,这对他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他从一个压抑、沉闷、落后的环境,一下进入了一个领先当时中国十几、二十年的社会,这里没有尖锐的革命斗争、没有不断变化的政治风向、没有必须争完成的国企指标,只有丰富的生活物资、简单的工作环境、轻松的工作内容,面对这样的冲击,很难不产生想留在当地的想法。也是在这次冲击之后,吕先生先回到了国内把交流学习之前承诺的十年服务期履行完,然后在 99 年移民到了加拿大。

回到当下,那么我目前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我觉得自己也是想出去走一走的,只是想走出去看一看,见识一些一流的产品和模式,并不是离开,毕竟经过这几十年的长足进步,中国也跟上了一些国际的步伐,而且我不喜欢国外地广人稀的那种清冷,就像视频里看到的那样,走了许久也没见到几个人,在国内听听喧嚣热闹也是一种生活,我更看中过往经历中的人们,人和记忆才是我与土地连接的方式。

语言问题

到了加拿大之后,吕先生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最大问题就是语言问题。要在一个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如果连基本的交流都做不到是没法融入这个社会的。

我并没有到国外去,但我依然感觉英语很重要,这就像“计算机基础”一样,在我看来是一个软件工程师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个问题。

中文,主要是现代中文存在一个问题,它既没有古诗词、文言文中那种美感或哲理,也没有英语那样的影响力,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中文社区或圈子里,不乏见到歧视、偏见、攻击、欺诈等信息,导致我现在基本不愿意看国内的中文社区,国外的中文圈比如推特上也拉黑了成批无脑进行政治攻击的华人。

中文有 14 亿以上的人在使用,但国际影响力远远不如英语,如果想要获取到优质的信息,进行高质量的交流,英语必不可少,因此我也持续抱有提升自己英语水平的想法,比较遗憾的是行动上还是不足的,平时看看技术文档和英文技术推特还可以,口语基本就是“哑巴英语”。

除了英语外,我觉得中文古诗词另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和哲学,这是一种中文民族文化特性决定的特有的美感,比如陆游的“利益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又比如纳兰性德的“谁念西风独立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还有李白的诗荡气回肠,教员的诗豪气冲天,太多太多让人醍醐灌顶或振聋发聩的诗句,给人思想启发的同时,将中华文化中的语言美感展露无余。

可以看出我很看重和喜欢英语以及中文古诗词,但很惭愧的是这两个的水平连爱好者都谈不上,也就是在表面看了一眼的水平。即便如此,这两件事情我还是会持续保持追求的,对于英语来说,从吕先生的访谈中学到的一点是保持一个纯粹的语言环境,这对英语学习很有帮助,我目前的实践可能就是在可选择的情况下尽量多看英文内容:英文技术文档、英文书籍、英文社区。对于古诗词,我不追求学术派的学习,只是有机会多看看、背一背喜欢的诗句,等到合适的场景能说上两句表达心情就心满意足了。

以感恩和学习的心态工作

吕先生的经历中还有一段让我非常有共鸣,并且看到和加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他出国以后的职业历程。

吕先生刚出国时,因为语言障碍,不得已找了一个电子厂去做生产线上的工人,有了基本的工作以后他在这期间努力提升自己的英语和专业技能,三四个月就达到了不错的水平。之后他凭着专业知识背景,提出想去试试技术人员的岗位,转到技术岗位后很快就识别出来了技术团队的问题,着手去优化技术团队的工作效率,完成这一成就后,他又提出自己可以试试技术专家的岗位,并在这以岗位上成功胜任,这段经历总共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这之后他发现别的公司在招工程师,他感觉自己也能够去做,于是通过前经理的推荐信成功去了下一家公司任职工程师,再后面又通过补考法律和职业道德考试,成功成为注册工程师。

在走上这段经历之前,吕先生就做好了准备,因为没在那里生活过,料想到了困难肯定会有,但无论如何要站住脚。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生命,他把自己看作一个种子,再不好的条件都要扎根下去。

而且吕先生这段职业经历的过程始终是一个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他的表述里我深感共鸣的就是以感恩和学习的心态去面对工作,这也是我早期转行软件行业的心态,所有事情都去看有没有学习进步的机会,即使工资很低依然感恩这个工作,因为它给了我转行和入门的机会。

即使是现在的工作,可能我的工资不是同层级中那么高,我还是保持了感恩和学习的心态,正是这份工作让我在当前的城市落脚,这份工作中我也遇见了很多优秀、善良的人,从他们身上,还有所做的事情上,我学到了很多也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也是这种心态让我在不算高也不算低的待遇和不小的工作强度上还愿意留下来,如果哪天主动离开了这份工作,可能也是因为经济所迫或者学习进步的氛围变了。

这种心态也偶有消失的时候,主要就是在任务过重和难以为继的时候,到这种时候就不会有这种心态了,脑子里想的只有时间紧迫、完成任务要紧,什么心态都不重要了,这是国内企业软件项目管理能力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都会大幅度降低,幸福感也大大降低,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为了短期利益放弃长期利益的行为,对员工和公司都是损害。

除此这外在吕先生的这段经历中,我还有一些其它感触:

技术人员就做技术人员该做的事情

在这段访谈中还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技术人员就做技术人员该做的事情”**。

与我上面提到的“围绕解决问题来思考”相对应,技术人员做该做的事情就是技术人员就面对技术人员该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技术人员该面对的问题,什么是技术人员不该面对的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技术人员该面对的问题:

技术人员不该面对的问题:

我认可这一句话是因为我认为技术人员如果能专注在技术问题上,将能在技术这条路上走得更长远,更愿意深入钻研有深度的技术问题,这是一个社会对技术重视的体现,也是能让社会科技力量进步的根基。当然我不认为技术人员就只能专注在技术上,如果加以限制反而是对人才发展的不必要约束了,所以这里我只是认为技术人员如果能够选择只专注技术依然能生存下来,这将是一个社会技术健康的体现。

生活和工作的状态

接下来吕先生提到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听完感觉这就是我追求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具象化体现。我最初的目标和吕先生早期的目标差不多,就是能找到一个工作发挥我的专长,拿到应有的收入,之至工作到退休,生活上衣食住行满足基本需求,工作状态不说不加班,能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来追求自我发展就不错。看完吕先生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不得不说非常羡慕,可能这就是将来追求的目标,这是吕先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中的一些细节:

生活上:

工作上:

关于这些细节我也有一些思考,首先是生活上,吕先生的生活是非常注重身心健康的,身体上始终保持做各种运动,心灵上也过得轻松愉快,这点我心里虽然明白“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但对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却始终不够,这点要改。

另外吕先生提到他现在的生活并不是什么奢侈的生活,只是一个普通中产阶级的正常生活,这说明加拿大的贫富差距从生活状态的体现上来看,比中国差距要小的多,这里说的贫富差距不只是说收入、财富差距,我觉得更多是生活方式和工作时长等方面,穷人富人都享受差不多的商品、过着差不多的生活,工作差不多的时间,只是在一些富人特供的产品比如奢侈品、游艇之类,可能才会体现出较大的差距,而不是像国内一样穷人和富人所在的是两个世界。

此外吕先生和妻子已经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这和他的投资成功密不可分,在 08、09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他通过学习巴菲特“别人恐惧我抄底”的投资理念,买入了几套美国的房子,并成功卖出获益,同时还剩了两套租出去以维持自己家人的日常生活。这说明投资是给财产带来波动的一个有效方式,如果不给财产加一点波动和变数,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可能就只有出卖时间换取工资这一条路,所以我也想后面在港股或者美股做一些小投资,先不求赚多少钱甚至亏钱也能接收,只是学习一些基本的投资知识,同时积累投资的经验,我认为交易得多了以后就像进行模型训练的样本数据多了,虽然不一定能解释清楚投资模型的策略,但训练出的模型能起到作用,这是需要给资产增加的杠杆。

还有一个想聊的点是吕先生提到的工程师责任制,工程师产出的设计和决定都要盖自己的工程师章,并且是终生责任制的,将来出了问题不能说这是领导或者集体的决定,需要工程师自己进行负责。这个制度我觉得很好,因为工程师要对自己的设计和决定负责,这就确保了工程师会尽力去做合理合法的决策,不会唯上,也不会有责任主体在企业或者组织造成的怠慢,如果都这样国内的豆腐渣工程或者工程灰色地带可能会好不少(建立在严格立法和执法的前提上)。

关于信仰

吕先生提到给新移民的建议是“移身、移心、移信”,虽然我没有移民的想法,但对这一段提到的“移信”我有一些问题和思考。

移信这里说的是信仰,我就像以前的吕先生一样,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不相信上帝之类的有神论,但这里我并不是想去争论有神无神,我想讨论的是有神和无神论者都应该提倡的、共有的部分,一些正确的社会生活方式,比如吕先生提到的:自我反思、善待弱者、宽恕别人的过往。对于吕先生来说,做这些事情的初衷是因为接受基督教中人人有罪,人人平等的理念,希望得到上帝的祝福,那对于无神论者的我来说,为什么要坚持这些呢?要如何从一个无神论者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社会生活方式的合理性。

虽然我读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过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有一句话我一直很认同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行事的出发点其实是在调整我们的社会关系,也即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那么上面提到的“自我反思,善待弱者,宽恕别人的过往”等就代表了我们希望调整为的一种社会关系形态 — “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正向是“尽己为人”,即为他人的事情着想,推己及人的负向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点来看,上面提倡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就都说得通了。当然这里只讲了我们如何去面对积极的一面,对于不积极的一面,比如众生皆苦、贪嗔痴等,我也还有很多要学习和理解的,这还得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答案。

关于文化

谈到信仰的部分时,吕先生提到中国的唯物主义者奉行的是进化论,是一种弱肉强食的文化。这一点我之前是没想到的,现在想来进化论确实是一种弱肉强食的文化,一种竞争和淘汰的文化,看起来这还是一种强势的文化,但现实中却不乏见到弱势的行为:

这样看来,弱肉强食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弱势的文化,因为强者始终是金字塔顶端的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弱者,都要面临被“食”的风险,只能做出弱者的姿态。

这里其实要想一想为什么中华文化会是一种弱势的文化,为什么总要想着靠别人、靠强者,不能靠自己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苦难的历史,数千年来,中国的版图只有 45% 的时间是统一的,大部分时候都是分裂和战乱,历史上的统一也总是表现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结果。几千年来的传承一代一代把苦难刻进了中华民族的骨子里,这份沉甸甸的传承的确不是一时半会能放下的。这些苦难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可能更多已经不体现在外部,而是在人们心里,支配者人们的行事、思维。

这份苦难的文化,如何才能强势起来呢?我觉得尊重客观规律而不是主观人为,做到实事求是就是强势的开端,强弱不以征服、掠夺、控制而区分,而以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实践和创造来体现,这便是另一种文化的境界。

.